“當(dāng)時父親犧牲以后,得到這消息以后,母親就帶著本莊的親戚、朋友,去幾個人,到徐州去找,找父親。弄個牌子,當(dāng)時他呢是單獨埋在墓邊。因為他當(dāng)時是排長嘛。嗯?!?/P>
說起記錄村史,還源于2018年,江蘇啟動“百村萬戶口述村史”的采集工作。姜云路主動承擔(dān)起了這個任務(wù),45歲的她,看似瘦弱的肩膀,卻能夠承擔(dān)日曬風(fēng)吹、四處奔波的辛苦,迸發(fā)著無限的熱情和力量。兩年前,姜云路單槍匹馬踏上了“百村萬戶口述村史”的采集之路,為了記錄訪談內(nèi)容,留下影像資料,姜云路扛著塞滿了采訪器材的黑色雙肩包,走村串戶,因為工作干練勤快,不怕勞苦,很多人都叫她“女漢子”?!皩I(yè)的這個器材,有的時候拍照需要,有錄像需要,比較全面,加起來大概有20多斤。在一戶人家采訪過之后,要把這些機器完整的都拿出來,然后再把它收起來,就是再到另外一家,一個上午,大概這樣要來回6、7次吧。”泗陽縣檔案館編研科科長姜云路說道。
在鏡頭前,彭長友向姜云路講述了他小時候與獨立旅的故事。1941年上半年,獨立旅旅部移駐條河村,年幼的彭長友經(jīng)常與將士往來,便混熟了。這段珍貴的魚水記憶,被姜云路等人發(fā)掘、記錄,并將作為村史的一部分被永久保存。
搶救即將消失的鄉(xiāng)村記憶,記錄瀕臨失傳的鄉(xiāng)村故事,保護彌足珍貴的鄉(xiāng)村歷史,正是開展“百村萬戶口述村史”活動的初衷。除了挖掘紅色文化,對于一些農(nóng)耕文化、鄉(xiāng)風(fēng)文明等,姜云路也是不斷挖掘、不停記錄?!?0多歲的老人存在一個溝通上的問題,因為呢大部分的這些老人呢,他的這個耳朵都有點背,那么你要跟他反復(fù)的溝通,反復(fù)地講,這個過程呢,也是比較耗費時間和體力的。”泗陽縣檔案館編研科科長姜云路說道。
近100萬字的村史,字字飽含汗水,句句傾注心血。今年,姜云路團隊獲得江蘇省“百村萬戶”口述歷史評比一等獎。對收集歷史、整合歷史磨不滅的熱情,已經(jīng)成為姜云路們身上共同的品質(zhì)。歷史的記錄者、補充者,也是他們始終為之驕傲的身份。
編后:還有很多村子要去,還有很多村史要寫,姜云路一直在路上,記錄下我們即將消失的村落,還有那些可能消失的故事。